大地之頌 - 黎蘭 1-6 7-12 13-18 19-24
 
 
 

1. 歷史的軌跡(之一)  1999 油彩 20P

        1935年台灣大地震,台中、后里、苗栗、三義一帶是震央,台灣縱貫鐵路三義一帶的鐵橋震垮,這一段鐵路,穿越山谷溪流,以拱門巴洛克式用紅磚做橋墩高架築成的,震垮後,鐵路在鄰近一百多公尺地方新建鋼筋水泥高架橋墩,每經過山線勝興站,我都要多看注視斷橋的遺跡,所看到的是橋墩上長滿了雜草蘆葦,但紅色磚造拱形橋墩依然堅實地站立著。1999年5月,出生於三義的畫家賴先生開車帶我來這裡欣賞遺跡並畫下它,從對面的山坡上,再從改建後的鐵橋上俯瞰(前幾年第二度改道火車已不經過這裡了),這歷史的軌跡,沒想到我五月去畫,九月又逢921大地震,把橋墩上的拱形部分又震下來了,只留下半截橋墩在山林中殘留著歷史的遺跡,供後人憑弔追憶。

 

2. 山海情—北宜濱海岸  2002 油彩 12P

       北部濱海靠鼻頭角地方,海岸岩石特殊,變化多端,地質學家說:這是歐亞、大陸、菲律賓三大地球板塊經過上億年擠壓所形成的奇特風貌,岩石、山峰的造型、結構,有多種變化,或平板、或矗立、或圓柱、或峻峭、或圓滑,海浪一波波沖激岸邊,有時白浪滔天,有時平靜如鏡。
       這裡奇特的山、石與湛藍清澈的海洋交織成動人的畫面。不知多少次,我來到這裡,不僅看海,也看山,也畫它們,並聆聽海的呼喚,山石的招呼。

 

3. 七星潭之黎明  2002 油彩 20P

       這是花蓮東邊七星潭海灣的黎明時分。在無邊無際的大海邊欣賞日出前的場景,格外動人。就像欣賞一首交響樂序曲,由柔和舒緩的慢板漸次進入壯闊的浩蕩旋律。日出前,東方泛白,深沉沉的大海,漸漸地被天上的彩霞喚醒,開始舞動著波光。出海捕魚的船隻,陸續歸航靠岸,拉縴的吆喝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我站在岸邊堤防上記下這動人的一幕。彩霞滿天照耀著整天大海,動人心弦。

 

4. 淡水閒情  1994 油彩 15F

       淡水位於北臺灣最大河流,淡水河入海口東岸,早期船隻可達艋舺(萬華),沿著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支流到三重、新莊、大溪、景美、汐止等地,海運則可通達本島各碼頭港口外,渡過台灣海峽就是大陸沿海各地。明、清時期漢人從福建、廣東沿海來台,以及西班牙人、荷蘭人、葡萄牙人、英國人也曾先後到此經營,因此淡水是台灣北部開發最早最繁榮的城市,早期淡水又稱紅毛港,不僅是商港、漁港,也是重要軍事基地,至今留有多所砲臺。
       淡水的建築,依山傍水,無論是公衙、街市、民宅、教堂、學校,大部用紅色磚瓦砌成(紅毛城規模最大),與悠悠藍色的河流成對比,加上對岸有高聳狀似觀音臥姿的大山,寬闊的水面映著觀音倒影,船隻往來穿梭在粼粼波光中,四時晨昏皆有不同景觀,氣象萬千,令人讚嘆,提供了詩人、畫家無限靈感與素材。
       記得四十多年前,當我大三時,油畫老師廖繼春教授帶領我們搭乘火車到淡水寫生,我們從街後山坡上俯瞰古老教堂,遠眺觀音山,點點帆船在江上,如今帆影不見了,所見的是鮮豔輕巧的漁船與遊艇,以及一棟棟水泥大樓。

 

5. 淡水清晨  1999 油彩 10P

       悠悠淡水河,清晨時刻,在淡水車站往西觀望,幾艘小漁船停泊在岸邊,遠處的關渡大橋在晨光中矇矓,一座紅磚古建物在河邊,幾棵枝葉繁茂的樹木,迎著晨曦展現蓬勃的生命力。

 

6. 金色大地(池上)  2008 油彩 30P

       這是花東縱谷池上地方油菜花盛開的金色花海盛景。大地像舖上一層厚厚的黃金,在陽光下漾動。遠遠是高聳的青蔥中央山脈背景,把花田襯托得更為耀眼亮麗。花田後方有座全省最大的土地公廟,山邊有列火車駛過,點綴在大片花田中。
       這是我在海岸山脈山腰俯看池上花田的場景。我喜歡大視野的構圖、明亮的色調。每年花開季節我總倘佯留連在花海中。從玉里、富里、池上到關山,領略大地的無限生命活力,經營我的金色大地系列。

  Top 7-12 13-18 19-24

  導覽執筆: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