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2. 火焰山 41x32cm 1980 在這張畫中,畫家用濕潤的筆觸在輕快中見細膩的美感不疾不徐地流露出畫家一生的精力所建構而出的藝術境界。畫家喜採視野寬闊的構圖形式,即使是畫幅不大,但仍能由其中見大畫的氣勢,在色彩與筆觸的交融之下將其烘托的更具姿態。 |
|
![]() |
||
![]() |
23. 斗煥崩山 67x51cm 1970 初看這幅作品時,先是被其畫面所傳達出的略帶不安的情緒而震動,這是因畫中流瀉而出的河流,使吾等在視覺上有往右下衝的拉力。再細細端倪,畫家巧妙的在左下方以簽名將這股力量緩緩拉回畫面。團塊般的筆觸與視野遼闊的構圖與加諸其上的色彩顯現於眼前的斗煥崩山彷彿令人身置其境。 |
|
![]() |
||
![]() |
24. 大甲溪鄉景 45x30cm 1979 在這幅大甲溪鄉景的畫面中,現實的景物使構圖呈現許多平行線,這是很不容易處理的情形,但是畫家運用了不同色調的色彩(山丘、草原、沙地、屋舍及溪水等),和夾帶一些特殊的技法(壓印效果的樹木)使得這些平行畫面中產生許多的變化。下方的溪水其混和交融的色調與周圍帶有乾澀筆觸的景物(屋舍和樹)相映成趣,也特別地顯出水面的澄靜。 |
|
![]() |
||
![]() |
25. 汶水山地青年 27x39cm 1943 1945年後畫家人物創作逐漸地增加了。畫家常至苗栗汶水大湖附近做風景寫生。當地有不少山地居民,此一畫作即以旅遊時所遇見的山地青年為主題。山地青年為生活而勞苦工作的艱辛給予畫家很大的印象,畫中青年背了置物籃,簡潔有力的筆觸表達了原住民的樸實無華。背後帶煙霧的山嵐、溪水、河床亦是畫家擅長的風景描寫手法,表現得清新而自然。 |
|
![]() |
||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王淑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