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風光展

作品編號: 1-7 8-14 15-21 22-25
   

15. 明德水庫 54x38cm 1974

溫潤的色彩佐以橫向動線的構圖,諉諉道出當地柔美的景緻。在色彩的處理上,畫家以渲染及層層重疊的方式將整張作品的空氣感營造得恰如其分,讓畫中景物有躍出紙面的鮮活力量,在細節的處理上亦觀照得恰如其分,如畫面中左方,拾級而上的石階與中央的幾艘遊船,讓平靜的畫面更添幾分韻味。

16. 盛夏之野 39x28cm 1981

綠野平疇,藍天白雲,一幅盛夏之景,自畫面上端往下,山嶺、浮雲、成排樹林、一列農舍、一片稻田及近景的樹叢均成平行的帶狀呈現。此作品之所以不顯得過於整齊圖案化乃在於畫家注意到了橫線的截斷,如山嶺左邊留空,及稻田左邊配置了樹叢之故。此外農舍的色彩與線條變化、田野的農作物區分及浮雲造形亦使得整幅畫面輕鬆、寧靜又富生趣。

17. 苗栗(南苗) 76x58cm 1935

1935年後,畫家漸擺脫石川陰影而進入第二階段──發展時期。近似油畫的厚塗手法,線條短而厚實,與英國水彩的「柔性訴求」不同,而用色也是極大膽,有些微的「野獸」。整體是堅實厚重的,頂端屋脊的斜線引向遠方空間,並銜接遠方白雲,而完成了本幅作品的S形的曲線構圖。

18. 火焰山 60x45cm 1983

此幅作品流露了畫家對本土景物的濃郁情感。面對雄厚的火焰山他巨細無遺地描繪了周邊的景物,疏落的農家、耕作的農人和在溪邊闢出的菜圃,配上自然的景色愈顯得台灣鄉間農居與世無爭純樸味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如此細微的刻劃中,畫家不忘了做整體的參照,在山嶺上的色彩處理中我們發現了一抹黃昏的光彩,似乎將觀者帶入一個真實的情境中。

19. 卓蘭大橋 54x40cm 1958

1950年以後畫家對於物象的本質,有更深的體會。例如樹枝的轉折變化、主幹厚實生動、枝枒呈現四面八方的自然妙姿。中景結構嚴謹的橋樑,以及遠處房舍虛中有實的情境,都是畫家表現更上一層樓的明燈。樹幹的深濃垂線與橫亙的橋樑及房舍對應而拉長了空間距離、樹枝的曲線又和拱形橋墩呼應,自然而調和。

20. 南苗栗(軟橋) 75x57cm 1954

1950年間,畫家的作品,強調大塊面的簡明表現,筆調直接而爽朗。這樣的筆調也正好可以表現那時代才有的「小池」清澄透明的池水。畫中濃重不透明鮮麗的綠色部份,應是晚年加上去的。遠方山脊上的不明建物,與前景的房舍對照之下,有拉開空間造形意欲。

21. 獅頭山 70x53cm 年代不詳

台灣當時著名的佛教勝地獅頭山在苗栗和新竹兩縣間,自獅頭走往獅尾,是一趟山林和廟宇之旅。畫家深愛這種廟宇、近樹、遠山、雲天和溪流的鄉景,而這幅畫在他游刃有餘的技法中,以長線條強調了廟宇的飛簷、屋瓦用色極為肯定。作品年代不詳,從筆調和用色看來這幅畫可能是1940年至1950年間的作品。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王淑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