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印象展-日本、香港

作品編號: 1-9 10-18 19-27 28-34
   

10. 博多灣 79x55cm 1962

畫家在創作中常有變化繪畫語言的需要與衝動,這幅日本博多灣的景色其表現手法與畫家經常使用的有相當大的差異,帶有歐洲後期印象派的風格。天空以大塊的色面為底,其上施以大膽群狀方向不一的筆觸,而湖面與前景的平台護欄則以平行整齊的小塊面來組合,色調柔和富有裝飾性。左側垂直向的樹木則打破了水平線條的單一性,與天空的大膽線條將畫面活潑化了。

11. 船 79x55cm 1987

描寫港灣一角之景緻,起伏的水面表現得十分細膩,讓人也能隱約感受到船的載浮載沈之動態,彷彿一段輕快流動的旋律般,令人也能感受到當地的悠閑氛圍,構圖的表現由畫面下方的小船走向往畫幅近中央處的大船集中,做一種聚斂式的構圖展現,畫面有許多細小的筆觸,層層堆疊,形成豐富的色彩變化。簽名處落於右下角,使作品更有穩定的效果,簽名處也是整件作品的一重要部份,在構思整件作品的同時,也列入思量,這是畫家十分用心之處。

12. 男體山 69x52cm 1962

深沈中含孕著無比巨大的力量,這是此幅中所散發出來的一種獨特氣質,也是畫家人格的反映。畫面中央雄渾厚重的山脈掌握了全幅的張力,而在這深沈的色塊下,又包含了細微的調子變化,一剛一柔,加上與前景黃澄色調山坡所形成的一暗一明對比,使這幅畫極具特質,耐人尋味不已。

13. 奈良(春日神社橋) 25x34cm 1929

這是一幅畫家早期的作品。色彩豐富,線條勾勒明顯,但似乎較少考慮到空間感的問題,畫面顯得異常緊密。但由色彩的細微調配、中間色的穿插運用、筆觸線條的大膽呈現及一些刀刮的特殊效果,可看出畫家澎湃的感情及無窮的表現才能。 

14. 岡城跡 54x39cm 1961

這幅畫極為特殊的地方在於畫面物體的結構,如同塞尚解剖聖維多山一樣,畫家面對這岡城跡景物時也將對象做塊面的塑造,形體被幾何塊狀化,而色彩也簡潔地表現。有別於形體的稜塊具有的“硬“與“直“的感覺,整幅畫面的色彩則呈現“柔性“的調子,淡雅調和,令人舒適。

15. 男體山 55x38cm 1961

這是一幅表現力很強的作品。單純地以山為題材,卻又能從中表現出力與美來,在色彩上,從畫面上方淡藍輕抹的天際及逐漸由青、藍、紫“變化“到澄黃色調的遠近山峰,可看出空間上的深遠,而表現岩石的筆觸線條也因遠近而有輕重、模糊、清楚的差異,加上水洗技法表現的浮雲,溪谷,前景的小路,這些景物變化均讓此幅作品深具內容與造型之美。

16. 江之島 55x40cm 1983

畫家兼具了豪放與細膩的特質,在這幅以島嶼、海、橋為主題的風景畫中,畫家流露了細緻的一面。以綿密的筆觸及細微的色調變化來表達繽紛熱鬧的人文景象。海、天是混然一片的淡藍調子,而生活所在之處,則具體而微地點明了屋舍、橋樑、車輛,明顯而不瑣碎,山坡上盛開的桃紅色櫻花更將熱鬧的氣氛推至最高點。

17. 九州阿蘇牧場 54x39cm 1961

一幅畫令人感動的不只是畫面上表達的內容,其表現形式上的特質亦是緊扣觀者心弦的要素。在這幅牧場風景圖中,我們體會了山丘的遼闊及原野生活的純樸等令人遐想的景物,其厚實深遂的色調與內斂的筆觸中所傳達的感情,更讓人留駐心頭,久不忘懷。

18. 七里濱 55x39cm 1961

點景的人物和汽車,比例上似乎太小了,也許畫家下意識要說明公路的寬大和深遠?公路的盡頭透露出海平面的幽光,很巧妙的使海平面向右方延伸,也使得公路有出入吐納的機會。夏日的海風吹拂著前景雜樹,並讓左方的松樹探頭垂問海水,海水則撫慰海岸,它們與公路一起營造左右迴繞的動態,此一橢圓形的結構與天空的水平動態產生對照效果。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