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風光展-橫貫公路、花蓮

作品編號: 1-9 10-18 19-27 28-34
   

19. 花蓮 35x26cm 1950

此作品以流暢的筆觸描繪花蓮一隅,除運用水彩外並使用粉腊筆來做岩石的堅硬質地與浪花。構圖極富巧思,岩石與海岸雖將畫面一分為二,但蜿蜒的山路與S形的海岸線使畫面顯得十分活潑。此外為使畫面保持完整,畫家將簽名落於岩石上。

20. 中西橫貫公路秋色 40x28cm 1985

這幅以天祥秋色為題的風景畫與畫家十年前所畫的天祥風景相較,手法似乎較為含蓄些,也許與季節及取景有關。整幅畫面洋溢著秋的浪漫氣息。橙紅的色調自灰黑的層山中點點綻放出來,高塔建築不再詳盡描寫,而是隱約地融入整片秋紅的色彩中。淡藍的天空、白色的雲霧亦增加了畫面的豐富性。

21. 瀑布(橫貫公路) 33x46cm 年代不詳

此幅畫在事先貼牢於三夾板的畫紙上,顏料是壓克力。畫家用筆的力動感是此畫的重要特色。前景躍動的花叢、對應著狂洩而下的瀑布。幾組弧形、S形的大筆觸組合,共同譜成旋轉迴繞、躍動的歡樂樂章,這是畫家少有的開放性構圖。

22. 花蓮 40x27cm 1981

山下小房子、橫向挑開。房子後面的山巒則厚重的矗立,陰暗滋潤的山巒頂上飄動著一層層湧動的白雲,地面上橫向的樹叢、房子,被縱向的田梗畦徑中和了。通幅讓我們體會到什麼是對比美和調和美。

23. 花蓮 35x26cm 1950

乾淨俐落的畫面來自得心應手的筆調,也似乎呈現畫家自我肯定的心境。近景的活潑躍動對應遠山的沉靜內斂,中間被開闊明朗的草原隔開。草原上幾點樹叢和幾條線條是空間深度的保證。1950年間,畫家在構圖上似乎較偏於橫向的開展表現。

24. 花蓮 35x26cm 1950

此幅無題識,但在紙質、筆調及技巧上都類似1950年的「龜山島」。應為同年之小品。此幅表現重點在下半段橋面的主題,橋上無人物或交通工具通過,但橫向動力極強。上半段處理較少,高空藍雲,極力的要拉開畫面的空間,有點力不從心之感,似乎一直羨慕著前方的活力。

25. 山 40x28cm 1975

揮灑自如,佳作自現,是畫家最為人稱羨的,此幅可以作見證。1973年畫家在遊歷美國之前,已經喜歡以中國水墨方式表現山水。花蓮之行及畫遊美國,都有佳作出現,此幅應是筆精墨熟之後輕鬆揮灑的小品佳作。山間白雲是畫家刷洗技巧所得,卻是一般水墨畫看不到的。

26. 青天白雲(中央山脈) 45x38cm 1980

色調豐富、筆觸綿密、結構簡明,是此幅作品的特色。畫面切割為「小間大」的四份,是有意分割還是實景如此?色調由暖而冷,逐次向前推衍。中間以山居煙囪、小樹枝、樹叢、雜草將空間拉開。實中有虛,綿密又通透。

27. 花蓮 35x26cm 1950

此作通幅少見刷洗痕跡,色調不多,但層次分明。雲朵的筆調活潑自然,岩石似乎有生命的成長蔓延,其灰紫色調與海面的青綠色,在色相與彩度上都得到了對比的效果。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