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造形

作品編號: 1-8 9-16 17-24 25-32
   

17. 清秋 74x55cm 1952

畫家在50年代造形功力已臻化境,繪畫元素在他筆下彷彿音樂的音符,率意安排,樂曲就出現了,本幅畫山丘上的雜樹、枝葉生動活潑,光影、色彩變化自然,枝幹、樹葉的點描,在點與點,線與線之間,節奏律動互相呼應,頗為精彩。而左右兩邊向上和向內伸展的樹枝形成「屏幕」的作用,增加畫面空間的深度與層次感。

18. 李小姐 59x76cm 1950

此作品獲得第五屆台灣全省美展文化財團獎,畫的是畫家同事之女兒,地點在新竹師範學校的美術教室。光線在人物的陰陽面作了不少文章,畫家也不負所託,表現得極細密貼切。人物的位置不以正常的方式擺置(通常置於中央,為主要角色),而是面朝向左前方,靠近畫者極近,因而截去雙腳的描寫。倒是背景處理得很仔細:瓶花、石膏像、畫作,甚至小椅子的一角,如他寫生時的徹底態度。小椅角原本無甚重要,但站在平衡畫面的觀點上看,則不可或缺。

19. 街道樹 75x56cm 1960

直線分割,平面、幾何化,是現代繪畫的特色。此圖的街道樹,應是榕樹,在畫家刻意形式化安排下,榕樹的樹蓋被切割成一直線,地面的鍺色調大塊面與樹蓋對照,中間夾雜著矩形化的廣場植栽。樹幹樹枝一節節一段段的完成,有著向四面八方生長的效果,在現代平面風格作品中出現這種三度空間表現,使這張畫失去幾分純粹性,而有了些裝飾性。

20. 馬武督山胞 54x71cm 1951

這是在苗栗泰安山地部落畫的原住民的種種,特別是他們的服裝由於造型上深具民族特色,色彩上有著傳統的特色,因而深深吸引畫家的注意。黑色的衣著與鮮紅的披袍產生極戲劇化的對比效果。長住山林,與自然同步呼吸的他們,在大自然的背景下更顯得具旺盛的生命力。

21. 玫瑰花 38x54.4cm 1976

本幅玫瑰花造形的建築性架構是畫家少有的佳構。畫家完成本幅畫後又依據該畫畫了一張速寫構圖,可見畫家頗對此幅畫的構圖感到得意。細看此圖,背景以簡潔的五塊矩形,將前景T字型的瓶花呈現出來。色調豐富、筆觸變化多端,好的藝術品就是要在嚴謹的架構中呈現多樣的變化。

22. 客雅溪畔 78x55cm 1972

畫家從1960年代進行現代主義式線條與色彩的實驗研究,1970年代達到了一個高潮。鮮艷大膽的色彩與活潑奔放的線條略帶狂野的氣質,是此時的特色。畫家還刻意選擇黃昏的主題創造戲劇性的張力,全圖籠罩在金黃色的夕日餘暉下,不時散發寶藍、粉紅的光芒。活潑的色塊、線條、點線是落幕之前豪華盛大的演出。值得注意的是,畫家仍然不會忘記牛、房子、高塔的敘述性點景,這些點景,深化了整幅畫的質量感。

23. 一枝獨秀 80x103cm 1972

畫家的四子李遠昌先生當兵時假日返鄉,在台中買了一盆玫瑰花送父親,這盆玫瑰養在家後院,本圖就是後院的寫生。這件作品以多樣的“S”形之造形,位置安排形成“之”字推演的構圖形式,表現了畫面空間的內在活力。玫瑰的一枝獨秀固然是主角,但是其下水缸中自得的游魚,右側三種蘭花,疏落有致,遠景晨光溫馨的照射在鄰居的牆上,輕描淡寫的竹竿卻堅挺有勁,各種色彩勾勒的線條自然生動,而全幅色彩從暖色調到冷色調的調配,正好可以將玫瑰花突顯而不突兀。

24. 社教館懷古 108x49cm 1982

在本幅畫作的構圖中,社教館位於前景左側,為大樹遮蔽了部分,右邊是孔子廟,東門城在遠景中間,火車站則在遠景右方。現今除了東門城與火車站外其餘的建築物都消失殆盡了。畫家身處時代變遷之際,對此珍惜痛心,乃產生了這系列懷古之作。畫面上的古蹟以綿密紮實的手法表現,近景的人物各具姿態與活動性質,配上遠方的中央山脈,有氣象萬千的恢弘之勢,亦有細微的感人之景。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王淑津、邱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