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 古奇峰法源寺舊路 28x38cm 1952 畫家手法的細膩精緻是出了名的。可是,他也頗能掌握『以一當十、以十當百』的寫意工夫。以這幅作品為例,漸昇的山坡以凌亂的筆觸點上黃綠、粉綠與深綠,具亂中有序的趣味。蜿蜒而上的石階則引導著觀者逐步遊賞。最後,畫家不忘點上人物一二以增『人氣』。 |
|
![]() |
||
![]() |
2. 李小姐 59x78cm 1950 此作品獲得第五屆台灣全省美展文化財團獎,畫的是畫家同事之女兒,地點在新竹師範學校的美術教室。光線在人物的陰陽面作了不少文章,畫家也不負所託,表現得極細密貼切。人物的位置不以正常的方式擺置(通常置於中央,為主要角色),而是面朝向左前方,靠近畫者極近,因而截去雙腳的描寫。倒是背景處理得很仔細:瓶花、石膏像、畫作,甚至小椅子的一角,如他寫生時的徹底態度。小椅角原本無甚重要,但站在平衡畫面的觀點上看,則不可或缺。 |
|
![]() |
||
![]() |
3. 海岸秋日 75x53.5cm 1960 比較注重前景,是畫家有別於石川老師風格的一種特色。前景的重視,主要是想拉開空間的深遠距離。但此圖中的前景,海岸邊白茫茫盛開的蘆葦花,更有點出「秋日」主題的功能。如果沒有中、遠景的調配,前景也會“功虧一簣”,其實遠景的虛虛茫茫中,無限蘊藏的表現功力,更值得我們欣賞,深思。 |
|
![]() |
||
![]() |
4. 壺邊洋蘭 57x75cm 1955 此幅描寫洋蘭,花一筆一瓣,加少許勾勒的莖與葉,頗有水墨 架勢。以鐵窗、盆栽、水桶為背景的描寫也適度的交代。構圖自然寫實又生氣盎然。畫中用了相當多的白色顏料,以調度出更富明度變化的色彩,並運用層層堆疊的技法,造成一種近似油畫的厚實質感。他極注重與花有連帶關係的周圍空間,使得花卉得以在可見空間裡呼吸、成長,顯出生命活力。 |
|
![]() |
||
![]() |
5. 天主堂遠望(天主堂初建時) 74x52cm 1959 1959年天主教在新竹市新建完成北大教堂,迄今還是台灣最好的天主堂之一。畫家在當時以遠眺角度畫它。但這畫的美學焦點卻不僅在天主堂,也在前景的香蕉。畫家將香蕉葉以大塊面形式處理,翠綠的蕉葉更以紅,黃,藍等主要色相處理,有幾分理性抽象,它與中景小塊面處理的大片黃色土地取得對比效果。伸展向上的蕉葉造形則與教堂的尖塔產生對位,而大片的天空使得蕉葉和教堂的尖塔有向天伸展的空間。這畫利用抽象的色彩與造型具體的表現了深刻的內容。 |
|
![]() |
||
![]() |
6. 坡道 78x56cm 1957 畫家在早期常以帶有土黃底色的畫紙作畫,泛發出一種古樸的味道,而此作品其表現的主題也正是這種舊時的生活景象,益顯得畫面的調和。畫家深諳運用紙張原有的本色來營造氣氛,他以不透明的畫法處理屋舍、人物,而讓天空及部份地面留空,如此透明澄淨的感覺與厚實沈穩的風味夾揉在同一畫面中。遠景以淡淡的色彩做寫意的表現,使空間拉得更遠,與前景顯明的景物造成活潑的動勢。 |
|
![]() |
||
![]() |
7. 靜物(桌上玫瑰) 54x72.5cm 1955 本幅畫有隱約的對角線結構。從左下的深綠色楔型到兩個水果,而後是瓶花、窗簾布,其斜角動力效果與鮮黃的桌巾、深綠桌面、窗框產生的明度對比、交叉輝映,更使盛開的、有點不安定的玫瑰花有了內在的依託力量。畫面上,個別物都不太安定,整體看卻那麼調和,這不是畫家的匠心獨運嗎? |
|
![]() |
||
![]() |
8. 花燈 106x84cm 1956 畫家在學生時代就表現出很好的手工藝能力。此作品的花燈雖然不是他製作的,但是畫家透過傳統元宵節的花燈表現現代藝術的造型觀。他以黑線條表現竹燈籠的骨架,用各種色塊營造燈光的閃爍。主題在右上角形成一個斜角動態的構圖。左下半部則以雄肆的大筆觸揮灑,很自然創造了一幅現代藝術作品。 |
|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王淑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