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藩作品何氏收藏展

作品編號: 1-9 10-18 19-27 28-34
   

10. 社教館懷古 108x49cm 1982

       在本幅畫作的構圖中,社教館位於前景左側,為大樹遮蔽了部分,右邊是孔子廟,東門城在遠景中間,火車站則在遠景右方。現今除了東門城與火車站外其餘的建築物都消失殆盡了。畫家身處時代變遷之際,對此珍惜痛心,乃產生了這系列懷古之作。畫面上的古蹟以綿密紮實的手法表現,近景的人物各具姿態與活動性質,配上遠方的中央山脈,有氣象萬千的恢弘之勢,亦有細微的感人之景。

11. 山腳(珊珠湖) 69x52cm 1970

       在這張作品中,除見畫家慣用的技法外,並加入了點灑,與利用簽字筆修飾細節的方式處理叢樹的變化,在構圖上更大膽的以大塊面的繁筆觸對照左方的天空與水面的色塊,卻依然能使畫面均衡不偏倚,尤其是右下角的簽名,使得左方湖水的力量得以向外伸展,這也是使畫面得以平衡的原因之一。

12. 玫瑰花 38x50cm 1982

        「玫瑰」是畫家鍾愛的題材之一。這件作品以多重疊的方式,細膩地表現景物的質感與週遭的氛圍,讓我們看見了畫家面對作品時的嚴謹與用心經營的心境。坐在太師椅上的主角,雖然不盡相同,但有趣的是,他們座落於畫面的位置大都一致,且畫家習慣地在畫中帶出太師椅的左扶手。

13. 深秋 61x46cm 1980

       畫家在美國遊歷時,深為季節變化的自然景致所著迷,尤其山中的秋色,這幅畫是他回國後憶起某日出遊的印象所繪。畫面中黃、橙、紅色的層層秋葉與綠中透黃的草地,烘染出濃濃的秋意,尤其在有著皚皚白雪的遠山和遊人襯托下,秋意更多了一份風情。

14. 橫貫公路 30x23cm 1981

       畫家走訪橫貫公路時,總不斷的紀錄沿途的景象,這段有山洞、行人和房舍的路程應是他特別鍾情的所在,雖然尺幅小,卻有著雄渾的力量,蒼翠的樹叢與枯木相應,而點點人物也增添無比的生氣。畫家還以此畫面結構,某日為二女兒和小女兒示範作畫過程,再完成兩幅小畫,分送她們,真是最具記憶的禮物。

15. 大甲溪鄉景 45x30cm 1979

       在這幅大甲溪鄉景的畫面中,現實的景物使構圖呈現許多平行線,這是很不容易處理的情形,但是畫家運用了不同色調的色彩(山丘、草原、沙地、屋舍及溪水等),和夾帶一些特殊的技法(壓印效果的樹木)使得這些平行畫面中產生許多的變化。下方的溪水其混合交融的色調與周圍帶有乾澀筆觸的景物(屋舍和樹)相映成趣,也特別地顯出水面的澄靜。

16. 失水玫瑰 31x42cm 1979

       這幅玫瑰花與畫家平常所畫的玫瑰花迥然不同,因為這裡頭含著一個小故事:某日李老師收到一束玫瑰花,但當時趕著上台北,忘了先插在水瓶中,回來後看見玫瑰花已經「失水」了,趕緊找了大玻璃杯補救,並為其畫了「寫真」留念,取名「失水玫瑰」。畫家觀察細微,他說失水的玫瑰花形和色澤與枯萎的不一樣。這幅失水玫瑰就是一個實證,其色澤依舊保持原來的深紅色,只是花朵和枝桿垂下來了。除了花朵的表現外,這幅畫的整體色調也是畫家眾多玫瑰畫中獨樹一幟的,深沉、內斂又散發出某種孤寂。

17. 口琴橋 45x30cm 1978

       口琴橋是新竹師範學校後面的特殊景觀,橋下是早期新竹師範學生遊憩、游泳甚至是學校缺水時汲水食用之所在,畫家曾多次描繪口琴橋,本幅是他病癒後拄杖欣賞口琴橋,再次提筆的佳作。畫家以不透明水彩,卻能充分表現出景物的鬆軟、柔美。技法上得力於又擦又洗,再加上大量使用白顏料,層層混色疊置的功夫。而遠處山頂隱約浮現的青草湖寶塔,似乎可有可無,卻輕巧的撐起整張圖的垂直軸,是畫家的神來之筆。

18. 秋景(華盛頓郊外) 40x28cm 1974

       靛藍的遠山對照山下的一片橙黃,溫潤的色面對應,簡潔有力的線條,整件作品呈現出和諧的美感,在中景部分,畫家利用淺綠色調來處理垂直與水平間的空間關係。這些看似簡單但不易經營之處可見畫家的處處用心。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王淑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