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腳天涯

作品編號: 1-8 9-16 17-24 25-31
   

1. 鹿港橫町 24x33cm 1930

       畫幅雖小,格局卻頗大。主要得力於構圖的完整。畫家利用景物的骨架,將畫面分割成幾個區域,而建築物桁架的交錯,形成「框」的重疊變化使得空間層層的推進,色彩一明一暗相間出現,更使畫面憑添活潑生氣。前景人物的外輪廓,在油彩未乾之前,以硬物刮出線條,在當時算是作風大膽手法瀟灑!全幅以咖啡色調統一,但濃淡乾濕並用是水彩的正法眼藏。

2. 萬大水庫 75x55cm 1954

       廣闊、滄茫、甜美是初看此作的感受。畫家以極佳的視點俯看落差極大的水庫與平台風光。左側紅櫻二株與白梅二枝,點出全景的詩境。遠山雖以淡紫色描寫,但塊面層次分割仔細,非數筆帶過,因而顯出了與櫻、梅的對話力量。平台的處理,也在大膽中細心為之,因而遠觀場面詩意濃郁,近賞則內容豐富。透明水彩的畫法,將天光瀲影的萬大水庫表現得淋漓盡致,那風味不是英國的浪漫,而是臺灣的樸實。

3. 阿蘇火山口 98x80.5cm 1962

       此幅作品的角色和畫家的慣用色彩之風格,有較明顯之差別,這應是阿蘇火山口當地的特殊景觀使然,在構圖上以自然景觀為主要的描寫對象,畫中人物則顯得極渺,這樣的構圖形式,在英國風景畫家泰納的作品中也常見到這類以歌頌大自然的作品。值得仔細探討的是畫面的色彩,整件作品以暖色調來處理,棕紅、深赭之屬的色彩間配以灰紫、深綠、使得色彩的變化轉折,十分細膩。

4. 病房 58x78cm 1940

       此作品畫的是畫家的二哥李澤祁先生,當時在日本生病住院,畫家趕到日本照料時畫下此畫,不久二哥即告別人世。二哥病房外貼著「面會謝絕」的告示,點明了重症病房的主題。本圖用色沉穩,光影準確,結構嚴整,線條明確。正確、肯定的線條將室內空間整合得乾淨俐落。幾條線簡明的撐起一張床,床上的人物似乎動得厲害,造形不怎麼明確,有些虛幻感-是否不忍描繪二哥重病的苦楚?左下角八條輻輳線條,不但說明了木條地板,也介定了近景空間,同時又有平衡右方景物的作用。

5. 熱海 77x59cm 1962

       在這幅畫面中,畫家以繪畫的基本造型語言:點、線、面,配合深沈與明亮的對比色彩,將港灣的夜景很感性地表達出來了。"C"形的構圖形式,推演了港口的寬闊感。遠處山腳下逐漸排高的層層樓房大廈及近景港邊的建築物、輪船均以大小不同、色調有著細微變化的塊面來表現。其間綻放無數的高彩度與明度的小點,為都會中的燈火,並將海面照耀得無比燦爛。夜色的倒影,使海水的溫度提高,使「熱海」名符其實的成為熱海了。幾筆大膽的線條揮灑在山坡上、海面上及建築上,益增添了此幅畫面的韻律感與現代感。

6. 坡道(大湖法雲寺) 58x73cm 1965

       畫家喜歡在前景以櫻花或楓紅點景。但是畫家最重要的造形藝術功力在於:風景的景深、坡道的高度、樹葉的層次、樹枝的轉折姿態、樹幹落實入地,堅挺而不可搖撼!以及幾筆就勾勒出的山石,這些特色,試問有多少畫家能夠企及?
       前景很像大片蕨類植物的點景,蕭疏幾筆,率意自然,也很值得品味!

7. 尼加拉秋色 131x70cm 1973

       「到地下室去畫尼加拉瀑布,用濕法表現秋色濃厚的樹木可再有心得,比較順利,漸漸開拓我喜愛的墨水畫」這是畫家於1973年10月12日的日記,墨水畫就是水墨畫,如今也稱為彩墨畫。這幅畫呈現了畫家面對新題材,掌握新材料的興奮心情。水墨畫較不易修改,更不能擦洗,所以更能看出畫家的「第一手」觸痕效果。初秋的楓樹熱烈地長著,高空朵朵捲雲爭相滾動,水聲、風聲、車聲以及遠處的瀑布聲奏起了自然的交響曲,正如畫家心中,水彩與水墨的交響。

8. 阿里山 103x80cm 1969

       這是畫家的巨構作品之ㄧ,在秋天的蘆葦花做前景襯托下,阿里山的主峰以它高聳的姿態,從地底拔起,又落實於大地。
       描寫山岳的沉穩厚重,是畫家的看家本領,無人能及。其實沉穩厚重,也正是畫家人格特質的寫照。岩壁的塊量感,以類似「亂柴皴」的筆觸表現,右方遠山則以「斧劈皴」完成,研究畫家作品中的水墨筆法,似乎可以在這件大作中找出一些端倪。而台灣的子民們,更可以在這畫中,找回本土的信心。畫家在1947年曾現場寫生「阿里山日出」(參見第13號作品)。

  導覽執筆:  蔡長盛丶徐素霞丶李明倫丶黃桂蘭丶王淑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