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之美 水彩畫特展

作品編號: 1-8 9-16 17-24 25-29
   

1. 花 39x55cm 1968

畫中的花瓶是畫家自己設計的,目前陳列在本館的展示櫃中。主題的半圓形構圖配合其下的三角形黃色桌布,使得畫面在嚴謹中呈現活潑、調和並深具力量。而花團的渾圓感,更具有從內而外的一股輻射力量。

2. 海岸秋色 75x53.5cm 1960

比較注重前景,是畫家有別於石川老師風格的一種特色。前景的重視,主要是想拉開空間的深遠距離。但此圖中的前景,海岸邊白茫茫盛開的蘆葦花,更有點出「秋日」主題的功能。如果沒有中、遠景的調配,前景也會”功虧一簣”,其實遠景的虛虛茫茫中,無限蘊藏的表現功力,更直得我們欣賞、深思。

3. 坡道 (大湖法雲寺) 58x73cm 1965

畫家喜歡在前景以櫻花或楓紅點景。但是畫家最重要的造形藝術功力在於:風景的景深、坡道的高度、樹葉的層次、樹枝的轉折姿態、樹幹落實入地,堅挺而不可搖撼!以及幾筆就勾勒出的山石,這些特色,試問有多少畫家能夠企及? 前景很像大片蕨類植物的點景,蕭疏幾筆,率意自然,也很值得品味!

4. 鐵頓山 79x55cm 1974

畫家曾說:「透明水彩有它特殊的優點,因粉質含量少的關係,畫出來的作品比較輕鬆。有著透徹如寶石的光輝。」這幅描繪美國黃石公園鐵頓山的作品,正是有著透徹如寶石光輝的河水,以及有著輕鬆筆觸和淡雅色調的透明水彩畫,畫家較少做這一類透明畫法,而這幅二開大的畫作在躍動的筆觸和淡雅的色調中還能表達出整體的結構美感,也是很少畫家可以做得到的。值得注意的是,由河分隔前景與遠景不同筆調和風景的表現,顯出畫家觀察之細膩,技法表現之豐富

5. 遺失的花瓶 40x78cm 1959

花瓶是畫家妻舅贈送的結婚禮物,深得畫家喜愛,即便在戰爭時期空襲疏散的慌亂之際也不忘帶走,由此可見畫家對它的珍愛。一位古董家鑑定這隻造型圓潤飽滿,色澤紫紅帶青的花瓶是明代珍品,畫家心中並不在意。但是幾天後這隻明代瓷品竟不翼而飛,畫家痛失珍物,思念之餘憑印象畫下這幅遺失的花瓶。
畫家取長方形構圖,將優雅花瓶安放台座上,上有一束百合花。突出向外的百合花像是接近觀賞者一般。紅、紫、青色彩的變化豐富了花瓶的主題,背景的粉紅色亦是一種大膽的特色。整體風格上的表現,則有別於畫家輕逸自然的畫風。

6. 馬武督連山 68.5x57cm 1939

這是一幅充滿結構性的作品,畫家在此展現了在細膩感情下之雄渾氣魄。畫面以大小不一的色塊來做基本架構,配上粗拙渾厚的線條勾勒,益發使這幅山居景色顯得結實有力。 在色彩的處理上,多重的混色造成沉穩的色調,而塊狀的大筆觸及明顯的屋脊線條亦使人感受到畫家在創作此作品時不拘小節,盡情揮灑的入神態度。 馬武督山稜線以普魯士藍色系的粗獷線條抅勒是四○年代以前作品的特色。

7. 黃石公園瀑布 60x90cm 1973

畫家旅美期間所創作的作品,在用色上較之先前更加大膽、活潑。大量原色的直接使用,間或夾雜時盈時虛的黑色墨線,在看似紛亂中隱現著對內在真實的探求。在整幅作品中,因右下方的留白處對照綿密筆觸的山石、流水而顯得極具意義。

8. 尼加拉秋色 131x70cm 1973

「到地下室去畫尼加拉瀑布,用濕法表現秋色濃厚的數目可再有心得,比較順利,漸漸開拓我喜愛的墨水畫」這是畫家於1973年10月12日的日記,墨水畫就是水墨畫,如今也稱為彩墨畫。比較第20幅「尼加拉秋色」的嚴謹細膩,我們看到這幅畫呈現了畫家面對新題材,掌握新材料的興奮心情。水墨畫較不易修改,更不能擦洗,所以更能看出畫家的「第一手」觸痕效果。初秋的楓樹熱烈地長著,高空朵朵捲雲爭相滾動,水聲、風聲、車聲以及遠處的瀑布聲奏起了自然的交響曲,正如畫家心中,水彩與水墨的交響。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黃桂蘭、王淑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