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之美 水彩畫特展

作品編號: 1-7 8-14 15-21 22-28
   

1. 鹿港橫町 24x33cm 1930

畫幅雖小,格局卻頗大。主要得力於構圖的完整。畫家利用景物的骨架,將畫面分割成幾個區域,而建築物衍架的交錯,形成「框」的重疊變化使得空間層層的推進,色彩一明一暗相間出現,更使畫面憑添活潑生氣。前景人物的外輪廓,在油彩未乾之前,以硬物刮出線條,在當時算是作風大膽手法瀟灑!全幅以咖啡色調統一,但濃淡乾濕並用是水彩的正法眼藏。

2. 汶水(山麓霧深)(一) 73x55cm 1955

山麓霧深(一)(圖2)與山麓霧深(二)(圖3)是畫家1955年所作的汶水大橋的霧色。兩件作品如不在一起展出很容易被誤認為同一件,因為畫題相同,畫法與構圖幾乎相同。藝術是想像的創意,不是刻板概念的成品。我們必須肯定,藝術家不可能有完全一樣的創意,二件幾乎無法分辨的作品,不是模仿的偽作,就是不誠懇的「藝術家」缺乏想像力,僅憑工匠技術的複製。山麓霧深(一)與(二)正好提供我們思考藝術意義的機會,並從而瞭解李澤藩是否為一位忠於藝術的想像創造之本質的藝術家。(下接圖3說明)

3. 汶水(山麓霧深)(二) 73x55cm 1955

上接圖2:這兩件作品,其實有許多不同;例如前景的櫻花和色點,(一)與(二)不同;樹葉(一)蕭疏(二)稍茂密;河水(一)水多氾濫(二)水少凝聚;(一)霧深(二)霧淡。筆調方面(一)較躍動疏散(二)較潤澤緊密。境界方面(一)疏放而開闊(二)溫潤而崇實。這兩件作品,應該是(一)先畫成後,畫家得意而作第二件,但兩件境界互異。從而知道,畫家作畫還是很誠懇的以當下的直覺下筆,不斤斤計較是否要仿造成一樣。

4. 萬大水庫 75x55cm 1954

廣闊、蒼茫、甜美是初看此作的感受。畫家以極佳的視點俯看落差極大的水庫與平台風光。左側紅櫻二株與白梅二枝,點出全景的詩境。遠山雖以淡紫色描寫,但塊面層次分割仔細,非數筆帶過,因而顯出了與櫻、梅的對話力量。平台的處裡,也在大膽中細心為之,因而遠觀場面詩意濃郁,近賞則內容豐富。透明水彩的畫法,將天光瀲影的萬大水庫表現得淋漓盡致,那風味不是英國的浪漫,而是臺灣的樸實。

5. 孔子廟 117x80cm 1986

本圖與「社教館懷古」、「西門教堂附近」等作品,構圖意象相近。紅瓦、綠野、高山與藍天,白雲橫畫整個畫面,景深極深而視野開闊。前景有如攝影廣角或魚眼鏡頭的效果,具有大地載天的大氣勢、大格局。左邊的圍牆和道路帶動縱深,引入畫面後方及於無盡,遠景很可以想像…。

6. 舊金山灣 103x80cm 1974

李澤藩不輕易在他的水彩畫上留白,不過,一但他決定留白,就有精采的演出,這幅畫有極精采的留白,此畫巧妙地,以留白的方式在一條街的樓房之牆腳留下午後的陽光。李澤藩在1974年元旦畫下這幅畫,但是將年代誤標為1973年。新年新氣象,李澤藩以豪放而肯定的筆調掃描市郊的青翠草地,幾道大筆觸掃過,就把大片的前、中景完成了,而那些色調和線條又表現得如此的穠纖合度,明暗相誼。前中景有三處的朱紅色帶動了活力,並與澄黃的天空拉開了橫向空間和縱向深度。幾道橫掃的藍色調也擔負起同樣的職責。對應這些曲線的是遠方那一道藍色的筆直線條,其左端暢快的穿入不可見的都城後方,更是精采。

7. 珊珠湖 182x73cm 1970

像是國畫橫幅的構圖,畫家以土黃色系表現了山岩奇石的壯麗;高彩度對比的藍則拉遠景深,我們很難不去注意到高原上的綠和點綴在山壁間的白色小人。視點可以自由的在畫面遊走,或從左山峰,或從右下角往下望……所領略的都是一片的寬闊壯美和自由的海風陣陣吹來。結合國畫皴法,和畫家本身運用自如的色調變化,在厚重和輕遠之間,我們可以徜徉在這無限的空間。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黃桂蘭、王淑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