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 汶水山地青年 27x39cm 1943 1945年後畫家人物創作逐漸地增加了。畫家常至苗栗汶水大湖附近做風景寫生。當地有不少山地居民,此一畫作即以旅遊時所遇見的山地青年為主題。山地青年為生活而勞苦工作的艱辛給予畫家很大的印象,畫中青年背了置物籃,簡潔有力的筆觸表達了原住民的樸實無華。背後帶煙霧的山嵐、溪水、河床亦是畫家擅長的風景描寫手法,表現得清新而自然。 |
|
![]() |
||
![]() |
2. 小妹 55x74cm 1957 這是畫家的四女李季眉,當時她年僅八歲,是畫家眼中可愛的小么女。據李館長回憶:當天吃過晚飯後,父親要她坐在太師椅上,先大略地描繪輪廓,體貼年幼的么女恐無法久坐的父親,便先行讓她離去,相隔數日,再回到太師椅上當小模特兒,如此反覆幾遍而完成,她身上穿的洋裝還是畫家夫人巧手縫製的。整幅畫面的安排配置十分的精彩,人物置放畫面中心,而太師椅的扶手只畫出一邊,使畫面不至於太對稱,為了不使畫面成一個太方整的長方形,利用手臂倚靠的角度來調整,面面俱到。此外,小女孩的神情表現,是整幅畫中另一個引人駐足觀賞的重點。 |
|
![]() |
||
![]() |
3. 高山雲騰(東埔) 54x39cm 1982 此圖給人的印象是山巔的白雲氣勢強烈,而主題位置的村莊則謙和的在中景靜謐樹叢中,靜聽溪流的潺潺流聲。橫向的構圖是本圖的特色,中景的吊橋巧妙地帶動縱向的空間深度。還有,請別忽略了前景黃土的厚重質量,以及從它開始向縱深切入的強大深度效果。此一縱深的力量與橫向的其他主題、副主題-雲、山、村落、河流,產生強大的對位力量。 |
|
![]() |
||
![]() |
4. 土窯工人 56x74cm 1952 面對室外燦然的陽光,畫家在刷洗過的基調上,善用調加白色的不透明彩料,靈活的保持住逆光下主題人物裝扮的鮮明。人物表情純樸,身軀表現出充分的實體量感,她的衣服彷彿有著人的體溫。三件瓷器像一家人一樣被寵愛著,紅與藍的著意強調,也似乎流露著畫家作畫時的熱烈情緒。 |
|
![]() |
||
![]() |
5. 火焰山(大安溪畔所見) 76x56cm 1965 這件作品以奔放的筆觸及班斕的色塊呈現出不一樣的火焰山風情,乍看凌亂的筆觸實則各具不同的表情,不受陳法約束的表達,讓畫面有更多樣的可能性產生,筆隨意走,而色彩也超脫了具像實體的範疇,加上作品上自由伸展的墨線在奔放中又見規範,整張畫令人聯想起奧盧的渾厚風格,然作品中的東方情趣,是頗值玩味之處。 |
|
![]() |
||
![]() |
6. 雲深處 79x55cm 1973 "這是一幅極具水墨趣味的作品,技法的運用和傳統水墨十分類似,描繪山石的皴法線條應是利用山馬或鹿狼毫筆來繪製,第一眼看到作品時,會聯想起傅抱石的山水作品,畫家的作品雖然沒有傅氏作品飽含水份的感覺,卻比傅氏更能掌握住山石的質地與厚實感。繚繞山間的雲霧與瀑布在畫作中則扮演了虛、實、動、靜之對照,使得作品有「流動的風景」之感。而""△""的構圖形式,彰顯了山的高大與雄偉。" |
|
![]() |
||
![]() |
7. 阿里山 103x80cm 1969 這是畫家的巨構作品之一,在秋天的蘆葦花做前景襯托下,阿里山的主峰以它高聳的姿態,從地底拔起,又落實於大地。描寫山岳的沉穩厚重,是畫家的看家本領,無人能及。其實沉穩厚重,也正是畫家人格特質的寫照。岩壁的塊量感,以類似「亂柴皴」的筆觸表現,右方遠山則以「斧劈皴」完成,研究畫家作品中的水墨筆法,似乎可以在這件大作中找出一些端倪。而台灣的子民們,更可以在這畫中,找回本土的信心。畫家在1947年曾現場寫生「阿里山日出」(參見第30號作品)。 |
|
![]() |
||
![]() |
8. 太魯閣 75x97cm 1972 畫家在這幅畫中充分的展現了他粗獷瀟灑中含帶細緻穩重的風格。大塊豪放的筆觸將橫貫公路雄厚壯大的氣勢表現無遺,而從其間細短的線條和豐富的色調又顯露了無比細膩的感性。前景岩石與遠方雲山以朦朧淡化的處理,益加強了中景山石溪水的力量,加上空間的深遠,讓人感受到藝術家詮釋大自然奧妙的一種真誠和感動。 |
|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黃桂蘭、王淑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