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9. 冬日 69x51cm 1940 之字型的地景紋路,俐落地將畫面切割成幾個大區塊,形成一個自然的律動感。相對於近景略顯粗放的筆觸,遠景黃褐山丘呈現細緻豐富的層次變化,平原的處理極生動,有種一望無際的廣闊同時又親切自然的感覺。 |
|
![]() |
||
![]() |
10. 金瓜石(別墅所見) 78x50cm 1960 畫家有幾件抽象作品是這種倒L形圍繞在左上角的構圖,此圖是比較寫實的一件。下方有一完整的半圓,主要以水平長線表現金瓜石區的建物,它們與右邊山岩組成的藍色調半圓形,中和了金瓜石山區那些「橫衝直撞」的黃色塊面與線條,這一組強大的動勢又被左上方的〝L〞型藍天包圍、壓縮,有不得不讓步的壓力⋯,凡此都是現代藝術的新空間、新美感,畫家很敏銳的感受並企圖表現。 |
|
![]() |
||
![]() |
11. 春(鶯歌近郊) 57x75cm 年代不詳 畫家運用水份與色彩厚薄濃淡的變化,表現出飽含溫潤氣息的春日風光。錯落的枝椏上有點點的山櫻花,即將大放,讓畫面的層次更見豐富。順著畫面中蜿蜒的小徑,拾級而上的S形動線細細體會古人所言,一幅好的風景(山水)畫,可以令觀者產生「臥遊」其間的精神感受。畫家在這幅作品中真切誠懇地將此一境界表現得淋漓盡致。 |
|
![]() |
||
![]() |
12. 古枝 75x55cm 1963 《古枝》畫在半開的博士紙上,全幅以金黃色為底並在四週以底色留邊,有如畫框,三枝古梅以黑色為基調,左二右一從畫外闖入畫面,它們的枝枒將畫面縱橫切割。除了少許的灰色調子,畫面可以清晰分辨紅、黃、藍、黑、白色系,這樣壁壘分明的色彩規劃,對擅於經營色調的李澤藩而言,是很不尋常的,而且畫面沒有他拿手的三度空間效果—幾乎是平面的。現代繪畫的兩大特色,其一是平面性,意欲在平面中探討圖與地—即主題與背景的互動關係,其二為仿中國書法的線條筆痕特質,在線條與餘白間,追求畫面的疏密張力,即書法中的「計白當黑」美學。此圖寓有這個造型意欲。 |
|
![]() |
||
![]() |
13. 梧棲舊宅 54x39cm 1983 畫的是畫家妻子的娘家,事實上,不論是東門城、潛園、廟宇或農家,畫家之所以醉心於此,且樂此不疲,實是建築的造型與色彩具備了傳統地方性的風味,描寫這些景物,有著視覺上的特殊震撼力。這件作品也屬於潛園系列的效果表現。畫家常說:「我沒什麼新思想」,其弟子體會他的平凡是:「思想不須新,而是要沉。」透過農家的一景一物,畫家把他的人生觀、哲學觀與美學觀在筆劃色澤中表露無遺。 |
|
![]() |
||
![]() |
14. 梧棲舊家(欄杆) 75x55cm 年代不詳 畫家夫人位於梧棲海邊的舊宅是典雅的三合院建築,圍牆嵌有翠綠色的花瓶,此作品即以梧棲舊家為主題。畫家將真實的景物化為點、線、面造形,加上肌理、質感變化,將之組合、調配、加強或減弱,在神秘的冷色調上開始作起交響曲。抽象畫的妙處,就在它更直接的掌握了美的要素及生命的自然律動。而它營造出的豐富空間效果、虛實互補、前後互動、空間的壓縮與舒放……,極具現代美學價值。 |
|
![]() |
||
![]() |
15. 黃石公園瀑布 60x90cm 1973 畫家旅美期間所創作的作品,在用色上較之先前更加大膽、活潑。大量原色的直接使用,間或夾雜時盈時虛的黑色墨線,在看似紛亂中隱現著對內在真實的探求。在整幅作品中,因右下方的留白處對照綿密筆觸的山石、流水而顯得極具意義。 |
|
![]() |
||
![]() |
16. 瀑布 61x89cm 1972 山澗飛瀑是傳統中國畫的重要主題,畫家創作此畫也許出於這種動因,作品中大量的「大釜劈皴」也透露此一端倪。只是畫中並排筆觸的塊面表現卻又是西畫後印象時期的特色之一,從而可見,畫家晚年的創作,已自然的將東西藝術及傳統與現代藝術融合在畫面上。相對於本次展出的8A號作品重視色彩表現,我們似乎看到本幅作品相當於後印象時期的表現,而8A號作品則是野獸派的表現了。 |
|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黃桂蘭、王淑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