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之美 水彩畫特展

作品編號: 1-7 8-14 15-21 22-28
   

22. 橋畔(客雅溪) 69x52cm 1939

1939年畫家的作品已有清晰的個人特色,筆調強勁而活潑。畫面左下,蜿蜒自然向山中延伸的山徑旁,有兩個農人在工作,遠處橋上有兩個遊客並肩在欣賞風景,四個人前大後小,人物的點景,配合河畔欄杆和天空雲彩的遠近透視效果,將整幅畫的縱深掌控的很好。天空的藍是這個時期的特色,畫家剛剛過了『而立之年』,在藝術上也意氣風發的確立了自己的風格。

23. 新竹州體育場 50x37cm 1980 何銓選先生收藏

這是畫家晚年腦血栓病癒後的作品之一,蔡長盛教授形容此時期的作品特色是:在鬆柔、綿密的筆調中,營造出潤澤渾厚的畫境。仔細將作品與蔡教授的說法相對照,的確可在畫作中見其渾厚華滋的風格,不禁令人聯想起水墨名家黃賓虹筆下的厚山黑水,他們都選擇最平凡的事物表現其間不平凡的精神境界,體現了生命中無窮盡的價值與活潑潑的盎然生機,在面對作品時更能與之產生共鳴。

24. 市區風景(巴鐵摩) 55x40cm 1974

就如同畫家在其旅美日記中所描述的一樣,到處都有著樹林與草地,就連都市也不例外。畫家在處理城景上有著相當高超的表現手法,調和又層次分明,因距離的遠近而又有朦朧與清晰的分別。在這張畫上畫家運用了質料與粗細不同的黑筆,做多種的描繪,或粗或細,或簡潔,或有如樂曲式的舞動,讓人感受一種輕快的氣氛。碧茵的草地包含了許多細緻的色調變化,多麼的含蓄!而在其上追逐玩球的人物,簡單卻又如此的生動。

25. 泰安鄉 75x55cm 1961

透過畫家的作品的引領,讓時光倒流至1960年代左右,其忠實地記錄了當時的生活情態,就如同畫家生前所言:……每一幅作品中都會喚起當時的回憶,好似掌握了生命中的點滴。在這張作品中,畫家以大量的「水洗」、「重疊色層」的技法來處理略帶朦朧霧氣的泰安鄉間景致,取景構圖上,似乎也因題材使然,而有一種親近生活的美感流露其間。

26. 北埔 75x53cm 1954

這件作品是畫在土黃色模造紙上,表明當時物資的缺乏或畫家經濟困頓,皆未能阻撓、澆熄一顆熱愛創作的心,畫家運用灰藍、灰綠的線條與塊面勾畫中景土丘的形貌與堅實感,鄰接在旁或飛、或走或啄食的鵝群緩和了灰色土丘的重量感。左右兩旁道路上的點景人物和其中各有一名似抱著幼兒的婦女,呈現土地與人民的親密關係-人靠著土地生活,也隱喻大地為萬物之母。另外,遠景的天空和遠山若隱若現是因作品年代久遠自然形成,細心觀察仍不難發現此時畫家描繪山與雲已十足自然瀟灑了。

27. 河堤 68x52cm 1966

S形的構圖,描寫了上下坡的兩組民家,有人從斜坡上回家,晚霞正敘述著生活的故事….。斜坡和其下的一片地,被畫家偏愛的描繪,極為厚實。香蕉葉及房屋以相似的大塊面粗筆觸表現。中景屋頂鮮銳的橘色筆觸與右側的綠色蕉葉,使畫面活跳起來。近景破舊木板屋看似簡陋,卻也是一戶人家溫暖的空間。這種感覺乃是得力於畫家言之有物的作品表現特色。

28. 風景(稻草堆) 34x25cm 1926

畫家以透明水彩的透明度和輕盈性經營風吹雲踴、暖陽映照的好日。中景運用光線造成明暗對比的色彩細緻變化描繪稻草堆和農舍點出主題所在,緩緩輕訴1920年代台灣鄉間常見的土地人文景觀。畫中土丘小徑、農家和遠山輕輕合唱著台灣小調。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黃桂蘭、王淑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