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7. 男體山 55x38cm 1961 這是一幅表現力很強的作品。單純地以山為題材,卻又能從中表現出力與美來,在色彩上,從畫面上方淡藍輕抹的天際及逐漸由青、藍、紫“變化”到澄黃色調的遠近山峰,可看出空間上的深遠,而表現岩石的筆觸線條也因遠近而有輕重、模糊、清楚的差異,加上水洗技法表現的浮雲,溪谷,前景的小路,這些景物變化均讓此幅作品深具內容與造型之美。 |
|
![]() |
||
![]() |
18. 九州阿蘇 54x38cm 1961 一幅作品所展現出來的力量,不在於畫面的寬大尺幅,而是在它內在湧出來的生命力。在這幅四開的畫作中,畫家以粗中帶細的筆觸,渾厚沈鬱的色調來表現日本九州的阿蘇山,塑造一種巨石般的氣勢,鎮在畫面中央。而前景草原上的牛群、散落在山腰的民房,和那若隱若現的炊煙,這山居農牧生活的一面,將大自然的雄偉,注入了一股溫馨的人文氣息。 |
|
![]() |
||
![]() |
19. 中禪寺湖(男體山) 69x52cm 1962 深沈中含孕著無比巨大的力量,這是此幅畫中所散發出來的一種獨特氣質,也是畫家人格的反映。畫面中央雄渾厚重的山脈掌握了全幅的張力,而在這深沈的色塊下,又包含了細微的調子變化,一剛一柔,加上與前景黃澄色調山坡所形成的一暗一明對比,使這幅畫極具特質,耐人尋味不已。 |
|
![]() |
||
![]() |
20. 九州阿蘇牧場 54x39cm 1961 一幅畫令人感動的不只是畫面上表達的內容,其表現形式上的特質亦是緊扣觀者心弦的要素。在這幅牧場風景圖中,我們體會了山丘的遼闊及原野生活的純樸等令人遐想的景物,其厚實深遂的色調與內斂的筆觸中所傳達的感情,更讓人留駐心頭,久不忘懷。 |
|
![]() |
||
![]() |
21. 大船山景 54x39cm 1962 本圖是畫家到日本旅遊所創作的寫生之作,這時期的作品常以大塊色面傳達山丘的立體空間感,並且重視土石表面肌理的刻畫和覆被植物的描繪。在這幅畫中,前景廣闊、平坦的綠色田地和遠景暈染著淡紫色和粉綠的白雲藍天輝映成趣。中景土黃色的山丘和群聚的房舍是畫家用心的所在,以近似方形的色塊,緊密排列表現房舍櫛比鱗次的美感,再運用深淺不同的綠色團塊表現覆被植物的多樣面貌和樹的生長韻律,在輕與重、急與緩、乾與濕的變化中,使寧靜的山景躍動出活潑的山林樂章。 |
|
![]() |
||
![]() |
22. 阿里山日出 38x29cm 1947 此作為畫家灰色系列作品中堪稱極成功的作品,不透明的色感、質感在此發揮到極致,而白色的大量使用適時發揮不透明表現的需要。前景為樹稍、芒草,中景為一主山,遠景為群山,層次分明。畫家以金字塔構圖使畫面產生最穩定的視覺感受。筆觸在此扮演頗重要的角色。光線也把山的起伏與陰陽向背刻畫得更深刻,整體的雄渾之感躍然紙上。值得一提的是這件作品是畫家現場寫生的作品。此作可與第8號作品「阿里山」欣賞比較。 |
|
![]() |
||
![]() |
23. 山麓霧深(二) 73x54cm 1955 從山陰和山陽看山,景色全然不一;從近處和遠處看山,景象絕對不同。〈山麓霧深(二)〉全景表現清晨時分,金色太陽升起,照耀群山與大地的景緻。近景圖左下方,山中霧氣逐漸散去,露出姣好的姿色,那一樹盛開桃紅的櫻花和從土石中長出、伸長手臂的不知名的樹,像在邀請觀者走入山林,用感覺撫摸靜謐的山中小徑;遠景峻巍的山巒,經由陽光照射角度的差異,呈現山色、肌理的豐富變化。特別的是,運用擦洗法營造空間層次的轉化,產生迷濛的深遠感,以及山腳下人物與牛隻朝左上方向的動線安排,使得向右下方開展的大地不至於往下傾斜,在在說明:畫家敏銳於大自然色彩變化之觀察與用心於畫面構圖之經營。 |
|
![]() |
||
![]() |
24. 秋色 58x76cm 1954 本幅作品描繪的是苗栗汶水地區秋季的景色。阧峭的山勢配合涓涓而流的溪水地形極富變化,是畫家極為喜愛的題材。在這幅畫作中,畫家選擇帶有底色的畫紙,以不透明水彩的方式描繪。主景為矗立的山壁,在沈靜的中性色調裡綻放出黃澄色的暖意,而畫家活潑的筆法更將這幅含蓄的秋天景色,增添一股渾厚華滋的韻味。 |
|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黃桂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