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圖的藝術

作品編號: 1-8 9-16 17-24 25-29
   

1. 玫瑰花 45x60cm 1976 ▽構圖

玫瑰花的背景色調以藍、綠、紫色為主,與主題玫瑰的粉紅色調相互輝映,使花兒更顯嬌豔。其以大筆觸描繪色調豐富的色塊,構成多層次的色彩空間,使限定的空間充滿流動的力的變化,加上前景桌布粉白色調與右上方含苞待放的淺粉紅色形成色彩的對位的完形動力,整件作品運用顏色的對應,構成活潑的內力,表現色彩的魔力。

2. 天主堂遠望(天主堂初建時) 74x54cm 1959 「前實後虛」構圖

1959年天主教在新竹市新建完成北大教堂,迄今還是台灣最好的天主堂之一。畫家在當時以遠眺角度畫它。但這畫的美學焦點卻不僅在天主堂,也在前景的香蕉。畫家將香蕉葉以小塊面形式處理,翠綠的蕉葉卻以紅,黃,藍等主要色相處理,有幾分理性抽象,它與中景小塊面處理的大片黃色土地取得對比效果。伸展向上的蕉葉造形則與教堂的尖塔產生對位,而大片的天空使得蕉葉和教堂的尖塔有向天伸展的空間。整幅畫利用「前實後虛」的構圖形式呈現天主堂的造型,表現了深刻的內容,圖中的色彩運用也傳達了這一點。

3. 狩獵 58x76cm 1951 「實與虛」構圖

這幅作品也是苗栗泰安寫生系列之一,作者將人物、狗形成反L字形的構圖,若再加上小孩,所形成的金字塔圖形是穩定的構圖法,為畫家所常用。背景處理精采,頗能傳達山中霧氣迷濛之感,此種「實與虛」的構圖形式,生動地展現出山谷間深遠的空間感。森林配以短而直的線來表現樹幹,再搭配上綠意頗有特色。此外,畫家將原住民生活片段翦影入畫中,這種動態的描寫手法在這一系列描寫原住民生活型態的作品中,顯得極為特殊。

4. 鐵頓山 79x55cm 1974 「一河兩岸」構圖

畫家曾說:「透明水彩有它特殊的優點,因粉質含量少的關係,畫出來的作品較輕鬆。有著透澈如寶石的光輝。」這幅描繪美國黃石公園鐵頓山的作品,正是有著透澈如寶石光輝的河水,以及有著輕鬆筆觸和淡雅色調的透明水彩畫,畫家較少作此類透明畫法,而這幅二開大的畫作在躍動的筆觸和淡雅色調中還能夠表達出整體的結構美感,也是很少畫家可以做得到的。值得注意的是,由河分隔前景與遠景不同筆調和風景的表現,顯出畫家觀察之細膩,技法表現之豐富。

5. 河原之春 74x54cm 1936 「一河兩岸」構圖

學生時代,畫家著迷於透明水彩輕快、淡雅的美感。尤其是顏料圖在紙上,在短時間內像魔術般地散開、交融、流動、滲透而後慢慢成形的過程,充滿動人的樂趣。然而進入1930年代,當畫壇興起野獸派等前衛洋畫風時,畫家的美感認知也開始有所調整。《河原之春》即是新風格的實驗之作。此時,畫家注意到線條在畫面構成上的作用,堅實有力的筆觸呈現物象的表現性美感,也強化了不透明水彩顏料的沉穩、厚重的質感。圖中利用河道分隔前後兩樣不同的風貌,表現多變的地理景緻。

6. 春色 58x75cm 1956 「焦點式」構圖

這是當年客廳的一角,黑色的臉盆架為夫人的嫁妝,花瓶是畫家在台北選購的,是日人回國前出售的,購買時的價錢約為一錢黃金的價錢,雖然昂貴,仍忍痛買下,並謹慎使用,至今仍保持完整。此畫展現了畫家高度的寫實功夫。盆架正面朝向觀者,並顯現其雕鏤的細膩。以中間瓶花為軸,左右是對稱的。瓶中的花鮮豔無比,下面有鮮紅色的收藏櫃,與前面的綠色沙發展現補色對比。左右有門柱與窗簾做框景,再加上沙發的遠近透視才使得平面化的櫃台有了深度空間的改變。質感的處理很妥切,特別是沙發扶手光滑的木料材質感。整件作品表現焦點式的構圖形式,讓人想起達文西<最後的晚餐>之構圖樣貌。

7. 馬武督連山 69x57cm 1939 「之」字形構圖

1939年第二回台灣美術展覽會參展作品。這是一幅充滿結構性的作品,以「之」字形的構圖形式安排,推遠畫面空間的深遠感,再以大小不一的色塊來做基本架構,配上粗拙渾厚的線條勾勒,益發使這幅山居景色顯得結實有力。在色彩的處理上,多重的混色造成沉穩的色調,而塊狀的大筆觸及明顯的屋脊線條亦使人感受到畫家在創作此作品時,不拘小節,盡情揮灑的入神態度。

8. 一枝獨秀 80x103cm 1972 「之」字推演構圖

"畫家的四子李遠昌先生當兵時假日返鄉,在台中買了一盆玫瑰花送父親,這盆玫瑰養在家後院,本圖就是後院的寫生。這件作品以多樣的""S""形之造形,位置安排形成""之""字推演的構圖形式,表現了畫面空間的內在活力。玫瑰的一枝獨秀固然是主角,但是其下水缸中自得的游魚,右側三種蘭花,疏落有致,遠景晨光溫馨的照射在鄰居的牆上,輕描淡寫的竹竿卻堅挺有勁,各種色彩勾勒的線條自然生動,而全幅色彩從暖色調到冷色調的調配,正好可以將玫瑰花突顯而不突兀。"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黃桂蘭、王淑津、吳世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