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塹風情

作品編號: 1-8 9-16 17-24 25-30
   

1. 口琴橋 56x40cm 1978

交錯有緻筆觸完成的這幅作品,將此地的風景忠實的記錄下來,畫家大膽地將橋面置於畫面近中央處,卻完全沒有將畫面隔斷的感覺,這是因為畫家在此將物象與空間之間的關係,不斷地斟酌、推敲,每一筆線條,每一抹筆觸,都是重要而必需的,正因如此,我們才能看到如此精彩的畫作,作品也因此顯其深刻,意境幽遠。

2. 口琴橋 45x30cm 1978 何銓選先生收藏

口琴橋是新竹師範學校後面的特殊景觀,橋下是早期新竹師範學生遊憩、游泳甚至是學校缺水時汲水食用之所在,畫家曾多次描繪口琴橋,本幅是他病癒後拄杖欣賞口琴橋,再次提筆的佳作。畫家以不透明水彩,卻能充分表現出景物的鬆軟、柔美。技法上得力於又擦又洗,再加上大量使用白顏料,層層混色疊置的功夫。而遠處山頂隱約浮現的青草湖寶塔,似乎可有可無,卻輕巧的撐起整張圖的垂直軸,是畫家的神來之筆。

3. 五峰山深水碧 75x58cm 1953

畫家發現的絕佳視野!帶領我們從河岸青綠的草地越過溪中的奇巖巨石,到了對岸的平原,乃至更深更遠的群山,情感在其中隨之起伏釋放,流動的溪水也喚起了聽覺,彷彿身歷其境的感到大自然的吹拂與芬芳的氣息,畫家描寫了田野的詩篇,站在畫前我們就能輕聲吟唱!

4. 山高水碧 78x55cm 1983

三十年後回到了相同的景點,除了季節妝扮了滿山的櫻花,畫家重新營造了:溪水由深山流下,溪中奇巖與兩旁盛開的櫻花交織的一首新曲!天空與遠山交融,延續而下的S形藍色溪水,與溪岸的桃紅色,和草地、林木的綠形成耀眼的對比,跨躍時空,藝術家分享了更豐富的視覺經驗。

5. 橋畔(客雅溪) 69x52cm 1939

1939年畫家的作品已有清晰的個人特色,筆調強勁而活潑。畫面左下,蜿蜒自然向山中延伸的山徑旁,有兩個農人在工作,遠處橋上有兩個遊客併肩在欣賞風景,四個人前大後小,人物的點景,配合河畔欄杆和天空雲彩的遠近透視效果,將整幅畫的縱深掌控的很好。天空的藍是這個時期的特色,畫家剛剛過了『而立之年』,在藝術上也意氣風發的確立了自己的風格。

6. 遠望(關西街) 76x55cm 1962

畫家以近團塊般的筆觸,層層堆疊出清亮澄澈的美景。透過色彩交織的層次將物象的質地與體積感做了最恰當的註解,透過作品,彷彿令欣賞者也能感受到親臨現場的悠閒氣氛,和畫家多層次、多筆觸,反覆刷洗的作品相較,這幅<遠望>多了一份輕快的美感。

7. 山間寶塔(青草湖) 78x55cm 1972

青草湖是畫家熟悉而且喜歡一再表現的題材,本幅是晚年所描繪,那時的青草湖還是清澈見底的湖水,湖邊有小徑可以通幽。畫家以寫意的手法表現青草湖的黃昏景象,畫面處處可見明顯的刷洗痕跡。山上以及廟門廣場,就是在底色上以濕筆畫過,再以乾筆吸取水分,帶出來的半透明線條,加上幾筆率意的小樹襯托,極自然而優美。中、前景重墨快筆揉擦出的樹叢,很巧妙地拉出畫面前方的空間,他們與主題的寶塔和廟宇取得相當好的均衡。並因此完成了一條由下而上蜿蜒而行的S形軸線,深入山谷,迴入天際。

8. 香蕉園(天主堂) 74x52cm 1959

1959年天主教在新竹市新建完成北大教堂,迄今還是台灣最好的天主堂之一。畫家在當時以遠眺角度畫它。但這畫的美學焦點卻不僅在天主堂,也在前景的香蕉。畫家將香蕉葉以大塊面形式處理,翠綠的蕉葉更以紅,黃,藍等主要色相處理,有幾分理性抽象,它與中景小塊面處理的大片黃色土地取得對比效果。伸展向上的蕉葉造形則與教堂的尖塔產生對位,而大片的天空使得蕉葉和教堂的尖塔有向天伸展的空間。這畫利用抽象的色彩與造型具體的表現了深刻的內容。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姜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