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塹寄情

作品編號: 1-8 9-16 17-24 25-30
   

1. 月夜 46x38cm 年代不詳

這幅畫所描寫的是畫家住家旁邊中南街過去的月夜生活景象,以輕快的筆觸、朦朧的色調來表現。畫家運用了褐色的紙張來做夜景的底色,燈光部份則添加黃白色表現。這種不以真實灰藍夜景色調,反而用主觀的褐色來表現的方式,正是做為畫家內在情感的湧現,早期熱鬧的市井人物純樸的夜生活,透過此一藝術表現手法,彷彿穿越時光隧道,再次活現在我們眼前。

2. 燒場風景 70x52cm 1939

此作品描繪的燒場位於新竹客雅山上。做為一個社會中的「人」,容易將情感關注在他周遭的人文景觀上,而藝術家的角色又更進一步將此關懷轉化為藝術作品。在此以燒場風景為主題的畫作中,畫家將燒場的製物(磚、水管)做重點的描繪,色彩重而線條刻劃清晰。挑磚工人在畫面中,形體雖小但藍白衣著鮮明,是視點中心。配合鄉野環境,益顯樸實的風味。

3. 後街古厝 70x52cm 1934

早期的建築物,屋脊的造形與起伏的線條韻律感是其中一大特色,敏銳的畫家自然不會忽略此一美景。在這張可能是描繪中央戲院後面文化街的古厝風景時,畫家便將注意力集中在屋脊拱起的線條與屋瓦朱紅色的色彩及白牆的交錯變化,構圖上所採取的居高視點更凸顯這種造形上的活潑動勢。

4. 鄉下名家(王溪照宅) 75x58cm 年代不詳

在這幅描寫鄉下一名家家園的風景畫中,畫家並不把重點放在屋舍的再現,而是側重在自然景觀的色彩、空間與筆觸變化。在正午的陽光下,鮮亮的葉叢與灰色的樹影產生跳動的感覺,而長短不一,方向不同的筆觸更營造微風吹拂的動感。

5. 吊桶(湳雅村農家風光) 68x51cm 1938

此作描寫鄉下古宅院,以褐色為基調貫串整個畫面,秋天的氛圍隱隱可以感覺出來。古老房屋的堅實感是畫家歷練下的成果,「寫實」取代了石川欽一郎的「寫意」。以人物汲水的古井為中心,緊鄰的屋舍框圍出開闊又富變化的傳統聚落空間,而空間的營造一直是畫家深感興趣之事。煙囪、吊桶、鴨群、村人等細節點景,充滿生活感,是畫家的特色。

6. 送出征 72x57cm 1938

只要曾是在畫家生活經驗中產生的景象都是畫家攝取的題材。在此幅畫作裡,畫家用嚴謹穩重的三角形構圖(由火車站造形與橫向列置的人群所組成),來表現日據時代熙攘的送出征畫面。白底紅點、寫滿文字的旗幟橫豎不一產生不少動感,人物姿態也各有變化。動中有穩定之感,而沈穩的畫風中又有明快的對比出現。

7. 夏日 74x55cm 1956

60年代,畫家有很強烈的抽象美情懷。本圖以速寫的筆法,表現住家旁邊中南街午後的生活情趣,巷道的石板路,幾筆勾勒不但展現石板的質量感,也把巷道伸入的空間表現得很貼切。筆調與建築結構方向配合得很好,巷道兩側光線陰陽兩面的調配也自然生動。不透明的暖色調更將夏日的慵懶閒散氣氛表現無遺。

8. 玻璃工廠 76x56cm 1942

今日的風城儼然是科技城市的代名詞,在昔日則為台灣玻璃工業的先驅,至今仍是最重要的玻璃製造區。畫家於1942年,畫了這幅以玻璃製造廠為主題的作品。透過作品,讓我們瞭解了早年玻璃製品的製作情形,心裡似乎也浮現出許多令人記憶深刻的、懷舊的家園影象。在畫面上,畫家則以許多直、斜線條來描寫木造工廠的結構,在這些橫、縱的線條下,則有充滿動態的人物穿梭其間,在平面的、靜態的紙面上,呈現了律動的美感。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